地方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平台战略升级和业务模式转型
发布时间:
2022-07-19 14:25
来源:
地方国有金融资本投资控股与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地方金融平台”或“平台公司”)是各级地方政府对当地国有金融资源进行整合与管理的承载主体。平台公司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地方财政+金融资本”为依托,以股权关系为纽带,综合运用行政力量与市场机制,履行地方财政出资人职责。
截至2022年5月底,全国范围内涵盖省、市、区等各行政层级的地方金融平台已超过1000家。在省级行政单位层面,除了河北、青海、宁夏和西藏外,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均已成立自己的平台公司,总数超过30家。在市(区)级行政单位层面,为服务实体经济、加强对地方金融资本集中统一管理和穿透管理,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也纷纷成立市(区)级平台公司。
从业务范围看,除了对当地持牌金融机构进行投资与管理以外,各平台公司亦广泛布局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与管理,地方金融要素交易所和数据科技公司的投资与运营,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和融资租赁等融资性“类金融”业务的经营等多项领域;部分平台公司旗下还拥有产业园区、城市翻新改造、酒店运营等实业业态。平台公司的业务构成呈现“1+3+X”的格局。
截至“十三五”末,多数地方金融平台已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对地方金融股权的投资与归集,但对旗下金融机构的管理方式较为粗放、被动,实现战略升级与业务模式转型的目标任重道远。
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地方金融平台作为集中管理地方金融股权的重要抓手,在地方金融法人机构的合规经营与发展壮大中理应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全国地方金融平台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战略定位模糊、市场化程度低、业务能力薄弱等问题。
1.战略定位模糊
多数地方金融平台源自特定的历史背景,承载明确的职责使命,但仍然面临整体战略定位模糊的痛点。对于成立时间短、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平台公司尤为突出。战略定位的模糊性通常包括缺少清晰的业务聚焦、协同逻辑与发展规划,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金融牌照杂而不精。
多数牌照资源仅从配合完成上级部门股权划转任务的过程中被动获取,缺乏对牌照布局的主动规划与在集团层面的差异化战略定位。
金融业态聚而不合。
在各金融牌照业务层面,缺少客户、渠道、产品等各维度的资源协同机制与发展规划,各业态单兵作战,难以有效提供覆盖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
2.市场化程度低
从资源禀赋上看,
地方金融平台自成立之初就具有鲜明的行政色彩,在资本注入、资产划拨等方面高度依赖属地政府的原始投入,而对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市场化资源的利用程度偏低,导致地方金融平台成为属地政府行政职能延伸的工具。
从业务模式上看,
地方金融平台作为多家金融机构的股东,主要承接财政厅、国资委的任务,对下属金融机构进行事项审批、收取分红,行政色彩浓厚,其身份类似于“财政通道”。
平台公司开展的政府引导基金业务亦以响应政府政策号召为主,项目选择政策属性强、盈利能力弱、决策自主性低,缺乏基于产业发展逻辑的主动研究、决策与投资能力。
从人才任用上看,
地方金融平台高层管理人员通常由具有深厚政府工作背景的官员派驻,对具体金融和投资业务的管理实操经验较为薄弱。
从激励机制上看,
由于地方金融平台的企业文化偏向保守,在激励机制方面参照公务员薪酬标准进行设计,导致对外部优秀金融管理人才的吸引力度不足。
以上因素共同构成了地方金融平台普遍存在的“行政基因”,限制了平台公司的后续发展。
3.业务能力薄弱
金融资源控而不管。
地方金融平台对旗下金融牌照的管理仅限于派驻董事对重大事项进行形式上的表决,“听提案、看报表、走现场”是仅有的几项管理举措。对旗下机构的管控力度弱,管控能力不足,缺乏根据各牌照的定位、属性和持股比例进行针对性、差异化的管控。
决策协助浮于表面。
对于金融机构上报当地财政审核的各类事项,各家地方金融平台提供的审议协助大多停留在基础性、事务性和流程性检查的水平,在面对金融机构重大投融资、衍生金融产品交易、风险合规事项等专业性强的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风险管理流于形式。
地方金融平台主要采取定期财务数据追踪、现场走访等方式对旗下金融机构进行形式上的风险管理,专业性和前瞻性均较弱,难以对各金融业态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开展实质性的识别、监测和有效干预。
二、战略方向和业务模式探讨
1.履行地方金融平台的职责和历史使命
在强化金融资本管理、服务地方经济的宏观背景下,由于各个地方的具体政治经济环境不同,地方金融平台的平台职责与历史使命之间在具有相通之处的同时,往往又兼具地方特色。业内领先的地方金融平台在职责使命方面各有侧重,分别形成了以“服务地方经济,承接政府战略”、“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科技赋能,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三大类型。
2.明确战略定位和整体业务模式的选择
地方金融平台应立足职责使命,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形成清晰的战略定位与业务模式。根据金融资本管理、投资平台、产业运营等业务板块的不同组合与协同方式,目前业内领先的地方金融平台呈现四类模式。
3.围绕核心战略定位进行综合金融布局
地方金融平台在明确核心战略定位之后,可从多个方面加强综合金融布局。
布局综合牌照。
进一步完善牌照布局规划,根据本地已有的金融牌照资源与潜在缺口,分别确定地方金融平台下一步可承接的本地牌照、需要新设的牌照、有机会建立合作关系的外地金融资源,并主动布局重点牌照,牢牢扭住金融股权管理职能的立身之本,完善壮大地区金融市场。
加强业务协同性。
理顺各板块协同发展的业务逻辑,注重发挥金融资本管理、投资平台、产业运营等业务板块的协同性,完善在客户、渠道、产品、数据等多方面的协同机制,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效能。
申设金控牌照。
伴随《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将金控公司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有条件的头部省市平台公司可探索持牌金控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标监管要求,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满足金控牌照的准入门槛。